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二)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学习指导】
1.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知识结构】
【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的定义中给出了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现象才可能构****口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是所有的人口移动都是人口迁移,如人口流动就不是人口迁移。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的含义。“一定距离”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人们用是否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的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超越行政区域界线的为人口迁移,否则就不是人口迁移;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人口迁移,依此类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口迁移。迁移的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具有确定的时间长度,如1年、5年或10年;有的可以更长。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例如永久迁移、季节迁移;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等。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人口迁移类型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有多种分类标准。下表列出了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类型。判断人口迁移类型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地理范围、迁移方向、就业性质、迁移方式、迁移时间、迁移原因等方面的最突出特征。
分类标准 |
人口迁移类型 |
地理范围 |
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国领土范围之内的人口迁移,如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
迁移方向 (国内人口迁移) |
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部分发达国家的新趋势)。 |
移民的就业性质 |
产业性移动(移民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和非产业性移民(如投亲靠友或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的移民)。 |
迁移方式 |
自发性迁移与计划迁移;有组织的迁移与无组织的迁移;自愿性迁移与强迫性迁移;个人迁移与集体迁移等。 |
迁移时间 |
永久性迁移;非永久性迁移 |
5、人类社会早期的人口迁移
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如下表所示:
时期 |
社会经济的主体 |
迁移主原因 |
原始社会 |
采集和渔猎 |
追逐生活资料来源 |
农业社会 |
种植业为主的农业 |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战乱、宗教迫害 |
(1)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吗?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人口迁移现象。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在亚热带气候区。通过人口迁移,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2)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频度和强度大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吗?
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农业的主要生产对象是土地,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土地的相对不足,又迫使人口不得不进行新的迁移,其频度、强度都低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因为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的吸引而经常迁移流动。
(3)自然条件一直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吗?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不同的。自然条件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条件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6、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项目 |
内容 |
原因 |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与“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
特点 |
①由“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②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
流向 |
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 |
(1)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指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探险家的探险、航海活动,最终发现美洲、横渡大西洋、环球航行等一系列活动。
(2)旧大陆与新大陆
旧大陆是新航线开辟、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已开发的亚洲、欧洲和非洲。新大陆是指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因发现和开发较晚而得名。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如下表所示:
迁移方式及特点 |
具体表现 |
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
(1)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相互迁入和迁出 (2)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3)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
(1)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①美洲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欧洲人从原殖民地返回故乡 ②西欧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减轻,迁出人口减少 (2)美国仍是外来人口主要迁入国,但人口来源发生了变化 ①欧洲移民减少 ②拉丁美洲和亚洲成为移民主要来源地 |
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 |
(1)新兴城市出现,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2)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迁移 |
二、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概念和因素
人口流动(movement of population)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2.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如下图所示: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增强社会活力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人口迁移
①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暂时离开常住地的人口流动和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人口迁移。
②人口流动——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在一段时间内,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包括周期流动(季节流动)和往返流动(每日流动)。
③人口迁移——一般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移民)居住地由迁出地(原居住地)到迁入地(新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我国“民工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项目 |
内容 |
迁移规模 |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
方向 |
总特点 |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
主要迁出地 |
四川、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 |
主要迁入地 |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
类型 |
主要方式 |
自发流动为主 |
主要目的 |
务工和经商 |
主要原因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
影响 |
积极影响 |
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
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 |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
消极影响 |
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
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移动的效应
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环境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而社会经济效应又包括种族和民族效应、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
(1)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
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是指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狂出地的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对于迁入地来说,大量人口迁入必然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
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效应是指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与经济、文化的交流。
社会经济效应 |
含义 |
举例 |
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 |
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
①落后的美洲经过世界各地移民的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中东石油生产国经济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入关系很大 |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
随着国际人口移动,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移动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
①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②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 |
【图表解读】
1、图1-2-1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
从图中可以看出,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近代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的吸引而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二是近代殖民者贩运黑奴的人口迁移。其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路线如下表所示:
|
迁出地 |
路线 |
迁入地 |
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的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 |
欧洲 |
大西洋 |
美洲 |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
大洋洲 |
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 |
非洲西部 |
大西洋 |
美洲 |
非洲东部 |
印度洋 |
西亚 |
2、图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有四条,即外籍劳工和技术移民迁移路线、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因灾难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
外籍劳工和技术移民最为普遍,如从亚洲迁移北美、日本、澳大利亚、新洒兰以及西欧、西亚,从欧洲南部迁移欧洲西部,从南美迁往北美,以及非洲内部的迁移等。
政治移民主要是由政局动荡或政治地图变化引起的,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的人口迁移。
环境移民主要发生在非洲,主要是撒哈拉沙漠周边国家的人口向外迁移。
战争引发的国际难民迁移可以联系世界热点地区加以认识。
3、图1-2-4 春节大批返乡的民工
该图直观地反映出我国的民工流动现象。大批民工自发地进城务工,春节期间返乡过节,“民工流”属于人口流动,不是人口迁移,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但由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多,流动频率高,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影响很大,因而备受关注,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4、图1-2-5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
本图形象地展示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同时也说明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现解读如下:
(1)推力、拉力因素及其应用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拉力 |
新定居地吸引入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
推力 |
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
应用 |
迁入地 |
拉力因素>推力因素 |
迁出地 |
拉力因素<推力因素 |
(2)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
5、图1-2-7 遍布世界各大洲的华人社区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总人数已达3000多万。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各有600多万;欧洲的华人华侨也有100多万,其中法国最多。
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是华侨;已经定居国外并加入了居留国国籍的,称为外籍华人。
因历史上我国的唐朝国力强盛,故侨居国外的华人华侨往往以“唐人”自称,所以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并开设较多具有中国特色店铺的街市也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国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都有华人社区唐人街,日本神户则有中华街。
人口迁移自古有之,该问题与历史、政治两科的联系较强。要求大家从地理角度明确人口迁移的含义、分类以及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迁移状况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应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及目前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和后果。结合中国历史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方式、方向、目的等。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