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线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自由和统一,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科学技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从小到大,得到迅速发展。
[方法小结] 学习本单元内容,一定要分阶段掌握。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历程均可以分为文革前17年、文革和文革后三个阶段。文革前17年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均得到迅速发展。文革期间,由于全国性的动乱和“左”的错误,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趋于停滞。改革开放时期,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重新焕发新春。 [重点难点]
1.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时间:1949-1966年。 特征: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起步阶段。 发展原因: (1)成立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 (2)制定科学规划。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先后集中70多位科学家,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3)国家统一,政局稳定。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还吸引了大量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到祖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 具体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等。
第二阶段:1966-1976年。 特征: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停滞阶段。 原因: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科研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具体成就:第一颗氢弹等。
第三阶段: 时间:1977年至今。 特征: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 原因: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后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党和政府也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体制的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了改革。此后,“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有力的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具体成就:“银河”计算机、“神州”飞船等。
2.“双百方针”与“二为方针”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为”是指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工农兵、知识分子、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们服务。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