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学习】 1. 本文以“月迹”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题目不仅指孩子们发现、寻求月亮的踪迹,更是指他们向往美好事物,寻找美好事物,珍惜美好事物的心迹。
2. 你觉得文中的“月亮”有什么寓意? 【明确】文中月亮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不仅代表着光明、美好的事物,更是孩子们澄澈心灵的象征,晶莹剔透,纯洁无暇。
3. 本文立意清新,构思新颖,试针对这一点加以分析。 【明确】本文通过孩子们寻找月亮这一举动意在表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行为喻示着人们只要保持一颗圣洁、恬静的心,就会随时发现身边的美,努力追求就会渐入佳境,就会不断享受到美,并让它充斥自己的心灵。
4.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试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用童话童音构建语言,犹如涓涓细流,舒畅优美,如第2段对月亮的描写,把月亮款款移动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再如最后一段对月亮的感悟,不仅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更是委婉含蓄:拥有月亮便是拥有了一切。全篇运用短句,节奏感很强,叠词的运用琅琅上口,极富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 本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本文虽然只写了中秋节孩子们寻找月亮这件小事,但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吸引力。文章由开始的“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这句话设下悬念,接下来对月亮生动的描写一下子就把读者带人到一个美好的境界中去,可谓曲中见直、欲抑先扬。文中既写了月亮本身的美好,又写了与月亮有关的美丽传说,可谓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阅读理解】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1.画线句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呢?你心中的月亮是个什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在人们心中美丽而又圣洁,从古到今它是人们歌唱、吟咏的对象。请你写出两句有关月的诗句或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满满的”是写形状,“王玉的”是写月温润清凉的质地,“银银的”是写月的色泽,“灯光”一句是写月光的亮度。 2.为后文描写桂树袅袅的香味,月中的桂树创设情景交融的意境。 3.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可围绕追求美好事物来谈成就。 4.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拓展训练】
月光如泪
①中国的二胡是一种很奇妙的乐器。它的结构,其实和小提琴差不多。琴筒相当于小提琴的琴身,琴杆相当于小提琴的琴颈;二胡两根弦,小提琴四根弦;琴马,弦轴,形状不同,功能相仿;弓的造型虽异,可用的都是马尾。两者发声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弓弦摩擦出声,再经琴身共鸣,奏出千变万化的曲调。所以有西方人说,二胡是“东方的小提琴”。其实,这话有所偏颇。小提琴,据说是由东方弦乐器在西方长期演变而成,到15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定型。二胡,最初并不是汉民族的乐器,而是来自西北民族,所以称“胡琴”,意思和胡笳、胡桃、胡椒类似。然而在西方的小提琴成型之前,中国人早就在拉胡琴了。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马尾胡琴随汉车”这样的诗句。那时是公元11世纪。而到元代对胡琴就有更具体的描写,《元史·礼乐志》这样记载:“胡琴……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这正是现代人看到的二胡。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小提琴,是“西方的二胡”。这当然是说笑而已。
②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二胡拉出的曲子也许最能撩拨听者的心弦。我以为,用二胡拉悲曲远胜于奏欢歌。很久以前,我听过瞎子阿炳用二胡拉《二泉映月》的录音,这是世界上最动人的音乐之一。单纯的声音,缓慢悠扬的旋律,带着些许沙哑,在冥冥中曲折地流淌。说它是映照着月光的泉水,并不勉强。然而乐曲决不是简单地描绘自然,这是从一颗孤独寂寞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声音饱含着悲凉和辛酸,是历尽了人间悲苦沧桑后发出的深长叹息。这是用泪水拉出的心曲,听着这样的音乐,我的心灵无法不随之颤抖。我想,阿炳当年创作这首曲子,未必是描写二泉,而是对自己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一把简简单单的二胡,竟能将一个艺术家跌宕的人生和曲折的情绪表达得如此优美动人,实在是奇迹。在感叹音乐的奇妙时,我也为中国有二胡这样的美妙的乐器而自豪。后来,我听到小泽征尔指挥庞大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二泉映月》。阿炳的二胡独奏,变成了许多小提琴的合奏。在交响乐团奏出的丰富的旋律中,我眼前出现的仍是映照着月光的二泉,仍是阿炳孤独的身影,他黑暗的视野中看不到泉水,也看不到月光,然而谁能阻止他向世界敞开一个音乐家的多情的胸怀?谁能改变他倾诉苍凉心境的美妙语言?我看到,站在指挥席上的小泽征尔,深深沉醉在《二泉映月》的旋律中,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③十多年前,在旧金山街头,我曾很意外地听到一次二胡独奏。那是在一条人迹稀少的街上,一阵二胡琴声从远处飘来,拉的正是《二泉映月》。在异国他乡,听到如此熟悉的中国乐曲,当然很亲切。可是走近了我才发现,拉二胡的竟是个沿街乞讨的中国人。这是一个中年男人,低着头,阖着双眼,沉浸在自己的琴声里。他拉得非常好,丝毫没有走调,而且,把那种凄楚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远远地看着他,不忍心走到他身边,然而琴声还是一声声扣动了我的心弦。听过无数次《二泉映月》,在旧金山街头,是我听得最伤感的一次。
1.为什么有西方人说“二胡是‘东方的小提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阿炳用二胡拉《二泉映月》的录音,这是世界上最动人的音乐之一”,其动人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听过无数次《二泉映月》,在旧金山街头,是我听得最伤感的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①.《梦溪笔谈》与《元史·礼乐志》中有关“胡琴”的记载,说明小提琴比胡琴成型早。 ②.阿炳创作《二泉映月》,不是描写二泉,而是对自己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 ③.小泽征尔用交响乐演绎的《二泉映月》同样具有摧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效果。 ④.本文通过对《二泉映月》音乐的描绘旨在说明中国民间音乐的悲壮美。
【明确】 1.二者的结构差不多;功能相仿;两者发声的原理一样。 2.二胡的声音最能表现悲情;阿炳的《二泉映月》是用泪水拉出的心曲。 3.异国他乡;拉二胡的竟是个沿街乞讨的中国人;琴声表达了凄楚无奈的情绪。 4.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