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专题线索】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此蓬勃发展。1871年,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探索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重点难点】
1、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 随着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的相继开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的壮大,这就成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阶级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力虽然是工人阶级,但是社会主义运动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才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主要有: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完善,资本家的剥削非常沉重,因此工人运动以暴力斗争居多;由于无产阶级开始认识到经济上受剥削是因为政治上受压迫导致的,工人运动以政治斗争为主;由于马克思主义还未诞生,工人运动以自发斗争为主;工人运动没有同社会主义相结合,工人运动要求普选权和生存权,从性质来讲,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运动之前,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主要有:政治斗争居多;组织性和纪律性加强;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开始出现国际联合。
巴黎公社运动基本上可以看作是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首先,它是一场政治斗争;其次,它是一场暴力斗争;再次,在巴黎公社中体现了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联合;最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2、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俄国爆发,是因为俄国已经具备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首先,俄国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使得无产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其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俄国经济和政治都很落后,其封建主义、军国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的专制压迫均很沉重,导致俄国矛盾众多而极为尖锐。再次,俄国的无产阶级相对强大,无产阶级政党相对成熟。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而且还削弱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捉对厮杀,这就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月革命的特点是:首先,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经济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并取得胜利。而十月革命却在事实上证明在一个经济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比如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和亚洲的一些相对落后国家的确立。其次,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条城市带动乡村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因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因此,无产阶级集中程度高,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在大城市中无产阶级组织性纪律性强,力量相对强大,这就为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革命是和俄国特殊国情相适应的,在无产阶级相对弱小的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这种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最后,俄国革命中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非常迅速。这也是由俄国特殊国情决定的。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此不能够把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产阶级的相对强大,因此,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继续前进,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十月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史上地位非常重要。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具有世界性意义。十月革命的发源地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但是十月革命开创的道路还在继续向前延伸。因此,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深远的。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过渡的历史条件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巩固;农村个体经济已开始走合作化的道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合理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这些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经济条件。而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则是实现过渡的基本的政治保障。
1953年,国家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要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工业化)和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而展开。对农业的改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已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高潮阶段。改造形式主要有:互助组,既保留私有制农民的特点和要求,又发挥了集体的作用,因此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土地仍归社员私有,但他必须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使用,入社土地参加合作社的收入分配,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土地归集体所有,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第二阶段:1954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告基本完成,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如同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一样,这个运动在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不足。这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适当。
【方法小结】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空想(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由理论(马克思主义)到实践(巴黎公社)、由理想(《共产党宣言》)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由一国(苏俄)到多国(中国等)、由一种模式(苏俄模式)到多种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分析社会主义运动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从而把握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点的规律。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